香港资讯通:香港幼儿入园“潜规则”(2)
在王先生看来,在经济实力允许的前提下,多交些学费让孩子就读更好的幼稚园,实际上是为孩子的未来提早投资。与他相比,那些希望孩子就读国际幼稚园的家长们出手更加豪爽。他们不但不使用学券,还花重金购买债券,以此作为孩子入读名园的“敲门砖”。
香港的国际幼稚园学费堪称天价。耀中幼稚园(森麻实道)和耀中国际学校幼稚园部每年的学费近14万港元,是全港最贵的幼稚园;汉基国际学校、奇力学校等其他国际幼稚园每年的收费也都超过了10万港元。想要进入国际幼稚园,不仅要缴纳高额学费,还必须购买学校所属集团的债券。以英国名校哈罗公学为例,入园小朋友的家长必须一次性购买300万~600万港元的债券作为优先录取条件。
即便如此,“现在好多名校的债券都像高尔夫会籍一样没得卖了。”在华兴资本香港分部工作的温天立在微博上如是说。
那么这些债券都到哪里去了?
路透社驻香港的专栏作家顾蔚曾指出,国际幼稚园的招生名额已经完全被少数极富阶层垄断了。如果买不到价值几百万港元的无息债券,普通人家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被录取。
七成幼儿参加“兴趣班”
香港教育学院2012年3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多达六成受访家长在子女7个月至1岁半时便已开始策划报读幼稚园事宜,有5%的家长甚至在怀孕期间就着手收集幼稚园资料。他们认为,自己今日之努力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能够就读何种档次的幼稚园。其中,花费时间和精力收集材料、准备报名只能算作最初的一步。
王太太的儿子刚半岁,她每月要花费两千多港元安排儿子参加学前“兴趣班”。采访中,她连连表示,如果孩子不上“兴趣班”,被知名幼稚园录取的几率微乎其微。
香港教育学院的报告显示,全港有超七成幼儿都报名参加了所谓“兴趣班”。调查中,《环球》杂志记者发现,香港针对幼儿的“兴趣班”培训课程种类非常丰富:体育课程有游泳、跆拳道、体操、击剑、弹网、羽毛球、乒乓球、溜冰、幼儿瑜伽、幼儿健身、围棋等;艺术课程有画画、手工、各类琴、各国舞蹈等;语言类课程有英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各类口语培训。一位港妈打趣道:“男人们给孩子选兴趣班马上就能体会古代皇帝选妃时的痛苦。”
王太太说,周围的朋友有的让1岁的孩子学西班牙语,有的孩子才3岁就开始学数学和钢琴,还有人给孩子同时报了十几个兴趣班。她还抱怨,“一些知名本土幼稚园和国际幼稚园专门设立了全英文面试,如果家庭不建设全英语的语言环境并让孩子上英文班,根本竞争不来啊!”挤进名校学前班,光有钱还不够,除了花钱给孩子报“兴趣班”,不少父母还在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知名幼稚园的学前教育班。
香港维多利亚幼稚园拥有45年历史,2001年起开设了学前教育班――游戏班。虽然进入游戏班并不能保证孩子可以直接就读该幼稚园,但维多利亚教育机构总校长孔美琪承认:“幼稚园招生时,有没有上过我们的游戏班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因此,该校游戏班每年都有数百人轮候,最多时曾有近三千名家长报名。
马女士的女儿已经进入了维多利亚幼稚园游戏班,根据经验,这位母亲告诉《环球》杂志记者:“挤进名校的学前教育班,光是家里有钱可不行。”陆太太说得更为直接,给孩子报某些幼稚园的学前教育班时,需要填写家长的职业信息或对父母进行面试。“这明显是势利眼,怎么能够通过考察家长来决定孩子是否入学呢?”她对此颇为不满。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听到的是,那些要求填写父母职业信息和对父母进行面试的幼稚园纷纷否认其按照“拼爹”的标准录取学生。
一些幼稚园的负责人表示,只要求填写父母的基本职业信息,并未探听家庭的经济情况,同时,面试父母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